近日,《新闻联播》、《新闻30分》等新闻栏目连续多天头条推出“一带一路”特别节目《数说命运共同体》,引发业界、学界和广大观众热议。而“一带一路”不仅从地理位置上贯穿亚欧非大陆,涉及44亿人口、60多个国家、40多个语种,而且内容包括道路联通、贸易畅通、货币流通、政策沟通、人心相通等“五通”,内容之广、数据之大、概念之深难以想象,正如《数说命运共同体》宣传片提到“新闻频道诚意奉献”,央视究竟作何“诚意”,“数说”“一带一路”命运共同体呢?
大数据可视化,仅是技术进步吗?
△视频:解码《数说命运共同体》之航运数据
货船GPS跑出海上丝路的强劲速度
为了呈现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成果,中国与沿线各国之间的货物往来数量有何变化?能否用一个具体的数据或指标将其量化?第一集《远方的包裹》,记者与拥有全球海事数据的机构联系,几番讨论后确定了根据货船GPS信号进行检索的方法。但是,因为全世界货船总数超过30万条,GPS信号实时更新,所处理的数据量极其庞大。最后,协商有关机构派出5名分析员,利用21天的时间从亿数据中进行分析,提取出了一个重要数据:最近一年时间内,在一带一路航线上的船舶往来数量上升14.6%。而年,全球航运平均只增长了3.8%。通过这样的对比才能发现,全球数据在萎缩的同时,海上丝路正跑出强劲的速度与数量。
△解码《数说命运共同体》之挖掘机数据
挖掘机数量标注一带一路建设热度
在第二集《通往世界的路》中,为了描摹出“一带一路”沿线,基础设施建设的分布状况,最大的工程建设企业——中交集团在沿线施工的上千台工程机械五年来实时位移数据(超G),被调取、分析,最终呈现出了沿线基础设施“热力分布图”。为了展现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热度,创作团队希望用挖掘机五年来的数量变化、轨迹变化来透视基础设施的变化,而这十分艰难。散布在沿线各地的项目中的挖掘机经常会在几个项目中穿梭,这就造成信息重复;而挖掘机的GPS数据量非常庞大,需要精确计算出挖掘机数量、分布、位置变化等信息,从中筛选出兼具信息量与趣味性的数据。该集团本身并没有这样的数据统计,创作团队经过多次与企业的沟通,最终在企业的协助下,历时三个月的时间挖掘出了沿线基础设的“热力分布图”。
1亿GB高清素材揭示不为人知的事实
这仅仅是个大数据可视化镜头中的一小部分,那么七集《数说命运共同体》到底挖掘分析了多大的数据?答案是1亿GB,这是相当于1亿部高清电影的海量数据。想用数据说话,数据从哪里来?央视跨行业、跨领域地整合了国家发改委、商务部、国资委、统计局、海关总署、国家信息中心“一带一路”数据库、中科院地理研究所、世界银行、世界贸易组织、国际能源署等众多国内外的海量数据,并与业内专家、学者和一流的数据处理的公司合作,对1亿GB(相当于1亿部高清电影)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、比对和整理,揭示出了“一带一路”沿线众多不为人知的事实和逻辑,为这一伟大思想体系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注脚。而这些数据要转化为地理位置坐标,一一精确到卫星地图上,这样的工作量有多大?为了将1亿GB数据转化成可以视觉化的语言,使用Tablau可视化数据分析软件统计分析上万条GPS数据,得到各集所需的可视化数据支撑。在卫星地球制作中,使用三维建模软件(MAYA、3DMAX)与后期合成软件(AdobAftrEffcts、NUCK)完成了32段数据可视化视频,97个分镜头。10余名视频设计师,人均累计工作时间超小时。20台双CPU图形工作站完成了超过10TB文件的渲染生成,视频渲染时间累计超核心时。
有了丰盈的心,还要为“七娃”量体裁衣穿上漂亮的衣服:1亿GB的数据要转化为地理位置坐标,一一精确到卫星地图上。我们用可视化数据分析软件统计、三维建模软件、后期合成软件完成了32组大数据可视化视频,共计97个镜头。10余名视频设计师累计工作0小时。20台工作站工作累计工作小时。
可以说,地球上的每一个点,每一根线,背后都对应着一个真实的权威数字。
“一镜到底”穿越,仅仅是视频技巧吗?
△视频:解码《数说命运共同体》之移步换景
欧阳夏丹移步换景如跨过哆啦A梦任意门
为了展现湄公河流域的电力合作开发、电网互联取得成果,摄制组赶赴了中国云南、老挝等地,在节目中呈现了欧阳夏丹穿越多个场景的神奇效果。其中,“一镜到底”是电影中多见的“长镜头”拍摄手法,与普通的多镜头拼接剪辑即蒙太奇不同,一镜到底采用摄像机不间断的完整记录,对角色、调度、整体配合都是一个考验,电视节目中“一镜到底”的运用少得可怜。在这一段视频最后一个场景,摄制组用一台斯坦尼康、无人机航拍两组镜头无缝剪辑到一起,才实现了超长镜头、近景拉至远景的效果。
节目中,还大量使用了虚拟衔接,欧阳夏丹可以无遮挡直接“移步换景”,这需要夏丹与拍摄小组多次进行磨合,还要考虑到真实场景与虚拟场景的调度与转换,通过不可思议的一镜拍摄,完成了许多大空间的转场,让观众觉得她像拥有了任意门的哆啦A梦,轻轻松周游世界。
真实场景结合虚拟特效让世界穿越成可能
为了实现虚拟的场景结合,确保人与背景协调一致,制作团队应用了跨平台的摄像机虚拟轨迹反求(一种电影虚拟制作手法),控制人与背景运动速率、运动路径等,涉及到特效场景制作、摄像机轨迹虚拟反求、人物抠像、虚拟合成多种工序,并在最后进行调色、调光,实现最终效果。7集《数说命运共同体》所有虚拟场景转换,制作团队使用2个国家级的超算中心渲染超过核心时(一核心时相当于一个CPU满负荷工作一小时),相当于一台高性能PC渲染小时。而在90天工期中,前期虚拟拍摄团队6名灯光师、3名摄像师、1名摄影师,拍摄共用71个灯千瓦时,可点亮一盏普通白炽灯.6天,拍摄素材达1.8T;后期动用18名影视特效师,工作小时,用掉19T的存储,使服务器崩溃9台次。
后记在《数说命运共同体》七集的背后,还凝结了每一集编导的付出。
《远方的包裹》一集,制作周期超过天,横跨亚欧大陆中、德、法、西、泰5国10地拍摄了港口、铁路、贸易中心等多处场景,期间访谈请教中国社科院、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等专家及业内人士32位,阅读背景资料万字,前后修改稿件8次;
《文化的旅行》45种语言分别翻译“一带一路”,利用大数据分时段抓取全球网络上对“一带一路”关键词搜索的联想词汇,经过长达半个月的多次变换算法搜索,最终形成了节目中鲜明的“关键词墙”,期间请教北京外国语大学、商务印书馆、国家汉办等20余位语言专家;
《通向世界的路》实地前往云南、孟加拉达卡共计五个国家的七个城市,咨询了相关业内人士近20余人,前后修改稿件近30次,平均每三天就会对稿件进行一次修改;
《丝路走起》这集报道历时3个月,编导整理超过10万字的背景资料和相关材料,走访发改委、商务部、国资委、中科院、中国旅游研究中心、东华大学、中航信集团等数十个部门、企业及科研机构,并在中科院地理所的帮助下,在对全球多家航空公司,个机场和每天多架次航班的飞机数据整理后,最终在节目中呈现难得一见的航线图;
《奔跑吧,能量!》对接中国电建云计算与大数据数中心,从TB的上百个国家海量的电力数据中,搜寻挖掘出了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电力统计及规划数据,并查阅参考了《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》整理了54张表、行数据;
《食物背后的故事》实地拍摄了中国印尼泰国塔吉克新加坡哈萨克六个国家9个城市,走访了发改委、农业部、商务部、华能、聚龙等数十家单位,整理出上万行数列,前后修改稿件、画面30余次;
《中国制造,你选啥》为描绘我国手机制造出口图分布图,记者从国家统计局获得权威数据,按照每一个光点代表万部手机,绘制出制造图,此后通过海关总署独家获取每个省以及整体的出口数据,出口到每一个国家的数据,力图保证地图上的每个点的位置,以及点数的多少,都做到真实可靠……
科学和艺术,是人类求真、求美的两大路径,一旦两者形成交集,一定会是别样的风景。这个节目,算是一个探寻交集的尝试吧。
来源/央视新闻
本期监制/杨继红
主编/张竣
记者/央视新闻频道“一带一路”报道团队
编辑/张省
期待“一带一路”,为坚守的电视人点赞!↓↓↓
央视新闻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,用手机发文章赞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