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Pennypeirce
直觉是我们其余90%的脑力
如果只死守著逻辑,便只会用到自己认知能力的极小部分,直觉并不是逻辑的相反词,而是一个循环的过程、一个全盘认知生命的方式,是同时包括了左脑的逻辑思考和右脑的交流状态。
然而,当你随生命之河顺流而下时,总有暗藏的险滩和障碍。开发直觉能力的过程中,我们也几乎必然会犯一些“错误”,该如何辨识与化解它?
人都会犯错,但我们可以学习辨识出感知上的「错误」,以「幽默」方式看待,就不会在漩涡里打转,很快地继续向前迈进。
直觉运用:想要立竿见影?
现今,我们受到环境与社会的制约,曲解「成功」为立竿见影。因此,如果一种技巧不够有趣或没有立即见效,我们就会马上“换台”。
例如,如果你尝试运用一个直觉的决策技巧,却无法预视出答案,或是觉得真实信号开始变得不可靠,你可能会有挫折感,而放弃直觉的运用。
然而,一开始出现模糊的结果,或是由你某个非主宰的感官提供资讯,甚至启动某些不熟悉的感官组合,其实都很平常。
你可能要花些时间,让自己熟悉这些新的感知方法。(注:比如律动Vibratoion、声音Voice、意象Vision、视觉、嗅觉、味觉、听觉、触觉等。)
有些人缺乏耐性,从一个技巧跳到另一个技巧,用各种方法来净化自己,例如:吃特殊膳食、诵念经文、用钟摆占卜做决定、闻芳香精油、照射有色灯光、探访古代遗址等等。
这些技巧和工具都是提升知觉的传统工具,如今也可以帮助我们。
但是,别忘了这些都是达成目的的手段,不应该与真正的内在修为混为一谈。
你真正的自己,才是力量最强大的工具。
教条与技术,难以让直觉力清澈
许多人也可能为了获得更高层知识而受到引诱,接受一些规定了简明扼要的教条的宗教团体。
当你无法信任自己的直觉时,只需知道要遵照哪些规则。这当然会让自己大感轻松。
不过,如果进行得太快,从一个方法跳到另一个方法,找寻完全不是自己构想出来的解答,也可能让你陷入一堆麻烦。
直觉在内,都是针对自己的性格进行谨慎且持续的评估。我们的性格正是犯下许多错误感知的起点。最容易让我们犯错的,往往是我们未曾意识到的。
排除我们思想和行为上的恐惧,并不是一件特别愉快或是简单的工作。事实上,大多数人尽可能不去面对他们的黑暗面、深入潜意识去暸解、化解。
如果你曾努力清理你的潜意识,应该知道我们需要经过多次的循环,才能化解成千上百、大大小小相互连结的困惑和障碍,需要对自己持续不断的慈悲和耐心才得以清明。
只是想像神奇的魔法、光说不练、或是盲目追随他人的规则,都无法达成开启直觉的目的。
医术与医德
要注意以下这些人:
自称有道德或灵性、但行为却违反般常识原则的人;冥想打坐、认真阅读佛理,却贬低女性的人;建议别人净化生命、却私下谈论个案是非的精神顾问;严格奉行素食、却认为吃蛋或鸡肉的室友带给自己威胁的人;歧视同性恋、犹太人、政党及有色人种的人。
你是否曾经把这种性格分裂的人当成榜样?
他们真的能告诉你如何更有智慧地生活?
如果你对直觉的成长过于野心勃勃,那么你可能会冲得太快,以至于无法完全地整合及消化你的见解和功课。
不过,仍然要记得——你评断为正面或负面的每件事,都是你。你或许可以通过感知到他人的伪善、犹豫不决或表里不一,来察觉到自己的盲点。
若你因他人的问题而有所感触,相同的情况可能会以不同形式存在于你身上。
过于强调形式
当你开启直觉时,可能为了寻求安全感而依赖特定的学派或方法,就像有些人依赖他的车或伴侣一样。
例如,你可能对告解的正确性深信不疑,而不愿意去体验创造性灵视的好处。或者,你也可能对于和其他主体合作抱持偏见。
我认识一位佛教僧侣,当我提到要清除前世肇因的情绪,他便否定我大部分的说法,并认为这是「新时代」的概念,比不上传统的精神体系。
我认为对某个方法的评价太高,可能让你盲目而自以为是。依赖性将减缓你灵魂的进化,并且使得其他的方式很难教导、培养你,让你趋于完备。
如果你过于强调形式,不论是单一或是多个,不论是一个技巧或是一套信仰体系,那么你将错失任何心智都难以解释的、直接而神秘的沟通方式。
我们追求直觉的方法,是在专注力与适应力之间得到一个活泼的平衡。
过于追求美好
我们必须注意,追求光彩与浪漫背后隐藏的议题,因为逃避俗世平凡生活,代表我们忽视来自深植于日常现实、我们身体所提供的指引。
我见过有人在开始灵性修行之后,人格特质出现剧烈的改变。
比如,一位喜欢喧闹,活泼、爱耍宝的年轻人,加入印度教的聚会所之后,突然变得知福、圆熟、温和、谦卑、不爱说话,舍弃自己所有的金钱,恭敬地举手为所有人祷告。
这类完全投入特定灵修方式的作法可能很有启发性,但也可能阻挡了我们本真表达的自然流动。
有些人追求完美的健康。
他们几乎经历过各种病痛,从念珠球菌感染、寄生虫病,到慢性疲劳症候群,而且精通顺势疗法、针灸、草药、大肠水疗法、芳香疗法、气功、巴哈花精疗法。
还有,一周不吃红肉,接著下周只吸收蛋白质;
然后不吃谷类或糖,再来不吃乳制品和调味料。
如果你的注意力紧紧锁在控制饮食的细微末节,就没有太多时间去感受深层的情绪。
由于沉溺于酒精、药物及香烟被认为是不好的,因此我们会误以为沉溺于理应有助成长的「好」东西,是理所当然的。
我们也要省察对于重大变化和奇迹的渴望。
我最近在餐会上遇到一位女士,她在海边散步被一栋房子深深吸引。几天之后,她在同一处海边遇上并结交了一个女孩,这女孩正好就住在那栋房子里,不久之后,她又在一场会议里遇到一名男子,这男子正好是这女孩的父亲。
「这就是共时性!」她认为:「这一定代表什么涵义;这一定很重要。不然,为何那栋房子特别吸引我?这一定有很强烈的关系。」
但事情的最后,她发展出一段让她觉得“非常失败”的关系。
我也认识一些人,他们之所以陷入灾难般的关系和风险,是因为他们出现暧昧的预知梦境,似乎提供他们真实人生的提示:「但是,他穿的是红衬衫,而且名字是丹尼,就和我梦见的一样。」
或许,我们的潜意识之所以会注意到有女儿且住在海边的男性,或是穿红衬衫、名叫丹尼的男性,并非因为他们是我们的灵魂知己,而是因为他们代表著我们潜意识里未完成的事,或是我们不该去做的一些事。
宗教与信仰
不管你出生何处,当要努力开启直觉和灵修生活时,无意识中的文化、宗教、信仰都会跟随你。
在直觉开发上,你最终需要重新检视自己的宗教信仰,重新掌握那些配合自身最深层道德观和常识的部分。
你可能依旧倾向于信仰佛教、犹太教或基督教,不过你信奉的理念已经透过超意识的选择,进一步厘清和内化。
如果你没有认真考虑宗教信仰,一些无意识的看法也可能会干涉你对自己灵魂的体验。
例如,西方的宗教观普遍认为,我们生来便是有所缺陷而且不完整,应该谦逊卑微、不该有自我意识。
我们也被教导不应试图透过努力得到开悟,而要全然把自己托付给更具神性的形体,而牺牲自我和为他人受苦则是高贵的行为。
另外,许多东方宗教对集体性和空无有很高的评价,因此基于不同理由,一样不鼓励过度强调自我或是灵魂。
当你试图跨越宗教的局限,进入形上学与直觉的研究时,你将发现有些普遍原则存在于人性的本质当中,不分文化或宗教。
对这些原则的研究应该是中立的,几乎以一种符合科学般(实事求是)的精神。而这也是所有的宗教最初所关切的。
不过,当你开始练习调和这些自然法则,把直觉运用到你的日常生活时,必然会出现这样的念头:「我是否过于自我中心,以为自己是谁,能够直接取得这个讯息?我自以为是谁,能够为他人疗愈、解惑?」
也有人比较狂热:「我什么也不是;我要事奉所有的人,我什么都不需要!我只是上帝意旨的工具。」
助人为快乐之本
快乐为助人之本
这类的谦卑经常导致「弥赛亚情结」(messia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