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计算年度点评2016的扶摇直上不是终

          作者|刘黎明      编辑|小智      这是一篇云计算领域全年点评的煌煌之作,在这个精彩纷呈的云计算时代,过去已发生了什么?未来将发生什么?市场格局会不会有突变?身在云中,坐看云起。      写在前面  

一年时间,回首看去,如弹指一瞬,而亲身经历之时,却可能丰富多彩且变化万千。这就是时间的魔力,回首过去,一切如命中注定,看向未来,却又如重重迷雾不得其路。而身在云中的伙伴们,一个人就是一滴水,可有万种可能,一个公司,就如一团火,熄灭还是照亮千万人的路皆有可能。

这不是第一个年度点评,也很有可能不是最后一次。虽然,再多点评,也无法改变全球格局,也无法助力中国云计算产业,也决然不能帮助一个公司起死回生,惟愿能够给InfoQ的朋友们一些高效的资讯,一些反思,一些启示。

    OpenStack湮没?  

虽然面临一些竞争,但到目前为止,OpenStack作为开源社区第二把交椅的位置还无人能够撼动。

一系列数据证明了这一点:超万行代码,来自个国家和地区、家公司的超过6万名社区成员,超过个子项目,每年2个大版本发布。

来自用户端的数据更是如此。来自Forrester年4月的报告认为,AWS和OpenStack是公有云和私有云事实上的标准。报告承认OpenStack拥有OpenNebula,Eucalyptus,andCloudStack等竞争对手,也承认OpenStack花了数年才解决复杂性和部署困难的问题,当然,是否可以称之为解决有很大的疑问。

很遗憾OpenStack没能完成它初始的历史使命-成为RackSpace对抗AWS的武器,但很可能也无法完成后来被赋予的两个新使命:成为快速搭建公有云服务的基石;成为对抗VMware(也可以说屏蔽,中性,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成功,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失败)的私有云软件。

前者,做公有云的基石并不被人常常提起,但却至今为止屡屡被实践,因为没有用户愿意把自己基于OpenStack搭建云公诸天下,后者,成为私有云软件,已然成为VMware之外的第一选择,这是全球几百家OpenStack发行商和服务商共同推动累计的效果。

对于不堪高昂VMware高昂价格的企业,对于想做深度二次开发适配企业内部需求的私有云的企业,对于想做公有云又没有丰富的技术经验和人才储备的额,OpenStack已经是第一选择。

OpenStack曾在年面临容器的威胁,但激烈的碰撞之后,总算有了解决思路,也可称之为妥协。

整个年,OpenStack令人印象深刻之处,除了4月8日发布Mitaka版本,10月6日发布Newton版本,以及在NFV、SDN、容器化部署上的整合,还有两个重要的事件。

事件之一是Gartner年3月针对OpenStack发布的一份报告。报告披露,年全球OpenStack营收仅3.5亿美元,Gartner预计即使到年也就大约3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。有理由相信,这3.5亿美元包括软件、认证、培训、咨询收入,而不包括关联的硬件收入。

虽然在此之前Research发布了OpenStack的收入分析预测,OpenStack市场的收入规模年约8.83亿美元,年将增长至33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0%。这确实大大超出了Gartner的分析数字,但这个统计包含私有云和公有云的收入,里面的水分就难以估量了。

这些报告的准确度固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,但居于主流的看法是,OpenStack商业化之路仍旧困难重重。以OpenStack为主业的公司,特别是创业公司,仍旧在商业模式上探索,仍然为盈亏平衡而挣扎。虽然继续有新的OpenStack公司拿到融资,虽然继续有OpenStack公司中标大大小小的项目,但是在我看来,年将是大部分OpenStack公司生死存亡的一年。

并不是说大部分OpenStack公司都要倒闭,未来一年就会倒闭的企业肯定存在,哪个行业都不例外,OpenStack公司也如是。年,大部分OpenStack公司的高速增长将难以获得支撑,这些公司可能倒下或称为僵尸企业,湮没于云计算浪潮中。

事件之二是,OpenStack的一些标志性公司发生了一些令OpenStack前景成疑的标志性事件。如果说年6月Nebula关闭,只是在市场翻起来一些容易被人遗忘的小浪花的话,年发生的几个类似事件,再被OpenStack行业轻易遗忘,就显得有些掩耳盗铃了。

首先是Rackspace通过一笔价值43亿美元的交易实现了私有化,说法是便于转型。然后是HPE已砍掉了其“整个OpenStack团队,同时IBM也在裁减OpenStack方面的工作人员,下架了Softlayer上的OpenStack服务。更重要的是,OpenStack标志性创业企业Mirantis抛弃了“纯OpenStack公司”的标签,缩减了在OpenStack上的投入,开始拓展托管或者建设运营移交(BOT)业务。

这些个例给人的印象绝不亚于甚至强于一些大范围的统计报告,因为它们个体足够大足够具有代表性。Rackspace作为OpenStack两个发起方之一,代码贡献长期排在前三名,且自身的公有云业务声称基于OpenStack(可能是某个早期版本的部分代码脱胎于其公有云服务),而且在市场上较早从事OpenStack托管服务,可以说它代表了OpenStack在公有云和私有云托管市场的发展高度。但是,显然OpenStack并没有令RackSpace获得足够的优势,OpenStack助力IDC转型云计算服务商的典型案例失去说服力。

如果说RackSpace的公有云业务与Rackspace项目的关系还有些暧昧不清,RackSpace的OpenStack托管业务也不能充分代表OpenStack在私有云市场的表现的话,HPE完全有这个资格代表。HPE的公有云基本基于OpenStack打造,HPE也从事OpenStack私有云的业务,HPE的代码贡献也长期排在前三名,只是最近掉到10名左右。

如果说RackSpace的体量和财力还不足以发力公有云和私有云,那么HPE在体量、财力、客户规模上,均是业内顶尖,对公有云和私有云也曾经足够重视。虽然HPE在云计算上的败北,OpenStack不能承担多大责任,但显然,OpenStack也没有帮上太多忙。

HPE不仅关闭了OpenStack支撑的公有云业务,也把私有云OpenStack(包括CloudFoundry)业务卖给了Suse(Suse的母公司)。而IBM也据称开始裁剪OpenStack投入。至此,OpenStack助力传统IT企业转型公有云私有云服务商的典型案例失去说服力。

在公有云领域,没有OpenStack应用相对成功的典型案例。国内,运营商和各种创业公司采用OpenStack的不在少数,要么失败,要么勉强支撑,要么抛弃,要么,改成了自己的私有版本。

OpenStack在商业模式上一直悬疑不定,软件license模式只有极少数IT巨头可以尝试,大部分公司是以安装、维护、授权一体的模式来挣钱。Mirantis首开培训、咨询业务,并成为重要营收来源。

此外,Mirantis是OpenStack创业公司的领头羊,其营收规模在OpenStack公司中最大,对OpenStack社区的代码贡献也长期排在前三名,可以说它的发展就是OpenStack商业化和创业公司的风向标。现在Mirantis收缩在OpenStack上的投资,并且开始在技术方向和业务模式上的多元化,这对市场心理的冲击很大,表明纯粹的OpenStack软件商业变现能力非常有限。

现在对OpenStack热衷的仅剩下创业公司、电信运营商。德国电信据称在华为的支持下,基于OpenStack开展了雄心勃勃的公有云计划。华为和德国电信,且行且珍惜吧。

年5月,OpenStack基金会统计了受访者对OpenStack的看法后,总结出受访者认为的OpenStack的优点是:社区、灵活性、创新、不被厂商锁定、生态系统、进化、API驱动的基础设施。而缺点是:缺乏全面完善的文档、糟糕的组件一致性、蹩脚的自动化部署、特定项目成熟度缺乏透明度、专注于核心项目旁支项目遭受冷落。

这个调查显示,IT企业和电信企业更钟爱OpenStack。在用户的行业分布方面,OpenStack在IT业和电信业更受青睐,分别占到68%和14%,学术机构排名第三占据了9%。65%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OpenStack云项目已经完全进入生产环境阶段。65%的受访企业用OpenStack搭建私有云。只有16%的受访企业用OpenStack搭建公有云。

一个逐渐流行的趋势是托管的私有云:12%的受访企业签约了服务商来托管专门的OpenStack部署,摆脱管理OpenStack的复杂性。有趣的是,66%的受访企业表示节省成本是他们选择OpenStack的主要原因,不知道部署并运营一年后这个原因是否得到落实。

由于这个统计的发起方是OpenStack基金会,受访者也是对OpenStack相对感兴趣的去群体,出现瑕疵难以避免。比如不被厂商锁定作为一个优点,这肯定说的是采用社区版,但社区版存在可用性差等比较硬的伤。

最搞笑的是“专注于核心项目旁支项目遭受冷落”,这显然代表的是局部利益而不是整体利益。现在OpenStack问题是核心项目的可用性得不到保证,新开的旁支项目过多,而不是“专注于核心项目旁支项目遭受冷落”。如果真的能做到“专注于核心项目旁支项目遭受冷落”,于OpenStack而言将是一件好事。

此外,虽然“糟糕的组件一致性”被提出来,但更大的问题可能是,OpenStack不同发行版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,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差的迹象。尽管这些不兼容性可能反而能体现出不同OpenStack厂商的差异性和价值,但从长期来讲,这不仅仅是用户对厂商锁定的担心越来越强烈,更有可能带来OpenStack社区的活跃度降低、技术路线的分裂、作为核心和通用平台价值的丧失。所有这些的任一方面,都可能导致OpenStack的长期衰落。

分裂从来都存在,有开源江湖就有利益,就有分裂。从linux与unix,从lxc与openvz,从kvm与xen,从docker与runc,分裂从来都存在。OpenStack的分裂并没有那么严重,因为它本身就是抗衡AWS和VMware的分裂存在,甚至没有Docker那么严重,因为Docker被更多的人寄予希望-抗衡AWS和VMware。正如一年前我的文章所言,作为核心和通用平台的价值,才是OpenStack湮灭与永恒的关键。

正如几乎云计算的所有细分领域,中国都与美国或西方有所差异一样,OpenStack在中国,也与全球的发展,虽然紧密相关,但亦有很大不同。比如中国的参与者占据OpenStack全球社区成员的很大部分比例,但实际贡献可能并不与参与者成正比,也不一定与Commits等数据成正比。但不可否认,中国的开发者在某几个项目中占据主导或重要地位。

还有一些被国内同行诟病的地方,比如社区贡献的形式,有刷榜的因素。虽然在何在哪里都不可避免,但中国好像热闹一些。以及OpenStack公司投标的一些价格策略,也被私有云同行批评,这这是一篇全球点评,不会在这些地方过多着墨。当然,我在前面中国云计算产业年度点评里也没写太多,盖因于翔说她要总结的。

去年的“云计算年度点评-”中,我们提到OpenStack的问题和危机“OpenStack看起来不可阻挡,但还未等来属于自己的时代“的时候,认为容器和Docker可以“准备好迎接它的黄金时代”了,里面介绍了Docker、Kubernetes、Mesos的生世,这里就不再重复了,有兴趣或不了解的在鸣北林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北京权威白癜风专科
元旦怎么预防白癜风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nylrzx365.com/xqgj/9172.html